从“荒芜”到“富饶”:探秘“南北大仓”的蝶变之路

元描述: 从昔日荒芜的“南大荒”和“北大荒”到如今的“中华粮仓”,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垦区展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巨大成就。文章将带您深入了解两地如何端牢“中国饭碗”,筑牢生态屏障,并做足旅游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

吸引人的段落: 曾经的“南大荒”和“北大荒”,一片片荒芜的土地上,如今却生长着丰收的喜悦!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垦区,这两片曾经令人望而却步的盐碱沼泽地,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不仅成为“中华粮仓”的基石,更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展现出勃勃生机。从端牢“中国饭碗”到筑牢生态屏障,从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到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让我们一起探秘“南北大仓”的蝶变之路,感受中国农业的蓬勃力量!

端牢“中国饭碗”:从盐碱沼泽地到“南北大仓”

“昔日荒芜地,今日‘鱼米乡’”。这句话,是对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垦区沧桑巨变的最好诠释。这两个曾经的“南大荒”和“北大荒”,从亘古荒原变身“中华粮仓”,不仅为中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更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前行。

智慧农业:让“种地”变得时髦

走进黑龙江垦区,成片的庄稼像大海一样看不到边际,轻风拂过,稻菽千重浪,玉黍万顷波,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国家队”,黑龙江垦区深知肩负的重任,他们将智慧农业应用到粮食生产的全流程,用科技力量助力“中国饭碗”更加稳固。

在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的大豆地块里,搭载着光谱成像设备的无人机正在田间上空往复飞行,十几公里外的科技服务中心内,技术员郝思文坐在大屏幕前查看田间实况影像。轻点鼠标,农田作物长势、病虫害等信息便生成在一张图上,实现“种地看屏”。

这种“慧种田”的模式,不仅在黑龙江垦区得到广泛应用,在辽宁盘锦市也同样普及。在盘山县太平街道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粮大户郭凯轻点手机,稻田旁的闸门缓缓升起,汩汩清流便经过水渠流向田间。

智慧农业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稻蟹共生”: 一水多养、一地双收

“稻田养蟹”模式,让盘锦市展现出独特的农业魅力。行走在盘锦乡间,一块块水田外露出白色的塑料围挡,景观独特。细看会发现,塑料围挡内别有洞天,一只只河蟹以水稻秧苗为荫,躲藏在水中自在徜徉。

这种“稻蟹共生”的循环种养模式,不仅实现了“一水多养、一地双收”,也让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享誉全国。盘锦市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主任武强介绍,目前盘锦市“稻蟹共生”农田面积已达到93万亩,品质优良的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南北大仓”的特色名片。

科技支撑: 突破“卡脖子”问题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黑龙江垦区和辽宁盘锦市都积极开展农作物种源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问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不断深挖绿色产能,减少化肥用量,各地纷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进行粪肥还田。有机地块不能使用农药,就探索出一套物理除草法,除草率达90%。

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赵新刚带领团队,正给每块土地按方配肥。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效避免过度用肥,近年来土壤板结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科技力量的注入,让“南北大仓”的粮食生产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

筑牢生态屏障:从过度索取到反哺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南北大仓”的发展方向。从过度索取到反哺保护,两地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

湿地修复:重塑“生命线”

辽宁盘锦市拥有2165平方公里自然湿地,是珍稀鸟类栖息繁衍的“天堂”。但曾有一段时间,这片湿地经历过“失地”的风险。过度索取让湿地不堪重负,河流变得浑浊,生态环境急转直下。

为了守住湿地“生命线”,盘锦市打响生态恢复发令枪。工作组逐一落实补偿转产、异地置换方案,到2020年实现辽河口湿地598个围海养殖户全部退出,恢复湿地8.59万亩、自然岸线15.77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就像一次刮骨疗伤,虽然很痛但值得。”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干部孙大志说,随着一片片潮沟被清淤疏浚,鱼虾开始洄游繁殖,湿地的生态功能开始复苏了。

黑土地保护:守护“耕地之宝”

经过多年开垦,黑龙江垦区一度面临生态环境急转直下: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逐年递减。北大荒集团树立新发展理念,采取工程、生物、农艺20项技术措施综合施治,加强黑土地保护。

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玉米地块,一根根粗壮的玉米翠绿挺拔,微风吹过,叶片摩擦发出沙沙响声。齐利民用脚尖拨弄着地头的黑土说:“你看这土多松软,作物扎根好,渗水性也好。”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不断深挖绿色产能,减少化肥用量,各地纷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进行粪肥还田。有机地块不能使用农药,就探索出一套物理除草法,除草率达90%。

“地力不同,肥料配方也不同。”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赵新刚带领团队,正给每块土地按方配肥。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效避免过度用肥,近年来土壤板结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生物多样性保护: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盘锦湿地已是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加強生物多样性保护,让这片土地更加生机盎然。

沿公路穿越芦苇荡,记者来到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类繁育保护站,技术员赵仕伟正给十几只丹顶鹤喂食,查看小鹤长势。

盘锦市采取种鹤饲养、人工繁育、雏鹤暂养、野化训练等方式,近些年共救助、繁育、放飞丹顶鹤200多只。盘锦市林湿局局长侯军说:“作为辽河口湿地‘三宝’的丹顶鹤、黑嘴鸥和斑海豹,经监测种群数量均出现增长势头,鸥鹤纷飞见证了生态保护之效。”

做足旅游特色:从美不胜收到惊喜连连

“南北大仓”不仅拥有丰沃的土地资源,更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时值暑假,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游客如织。登上观景台,向南望去是成片的红海滩,转身再看,一幅巨大的稻田画在风中摇曳,令人心旷神怡。

“景区内3万亩红海滩与海洋、芦苇荡构成了一幅奇美画面,是难得一见的河口湿地景观。”盘锦红海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焕新这样说。

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的称号,盘锦市以红滩绿苇、鹤舞鸥翔的生态之美,每年吸引近千万人次游客观光旅游。以湿地为品牌,盘锦市不断培育文旅新业态和消费新热点。

文化旅游:挖掘历史,传承精神

黑龙江省东南边陲碧波万顷的兴凯湖畔,一座红色丰碑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前巍然屹立,让走近的游客不由心生敬意。

70多年前,百万青年头戴瓜皮帽、啃着冷馒头,在寒冷荒原上战天斗地的豪迈,被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还原。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曾经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北大荒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如说,集团持续开发军垦文化,建设红色教育、研学基地,不断挖掘北大荒精神的时代价值。仅过去两年,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年参观人数就有20万余人次。

体育赛事:活力无限,魅力无限

盘锦市每到秋冬季节举办的“红海滩国际马拉松赛”和“冰凌穿越挑战赛”,因拥有绝美的马拉松赛道和中国最北海岸线的奇特冰凌,每年都会吸引众多跑友和极限运动爱好者前来体验。

依托这两个大型赛事,盘锦市举办“最北海岸线露营大会”、逐梦冰凌越野赛、动力伞大赛、帆船拉力赛等活动,做大盘锦芦花节、辽河湿地灯会等节会品牌,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品质,吸引游客四季不断。

关键词: 南北大仓,黑土地,湿地,智慧农业,稻蟹共生,生态文明

常见问题解答

1. “南北大仓”是如何从荒芜的土地变成“中华粮仓”的?

“南北大仓”的蝶变,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和科技的进步。黑龙江垦区和辽宁盘锦市的拓荒者们,战天斗地,将荒芜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近年来,两地积极推广智慧农业,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并开展农作物种源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问题,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2. “南北大仓”是如何筑牢生态屏障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地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黑龙江垦区加强黑土地保护,采取工程、生物、农艺20项技术措施综合施治,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辽宁盘锦市实施“退养还湿”工程,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为珍稀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3. “南北大仓”是如何发展旅游产业的?

“南北大仓”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黑龙江垦区开发军垦文化,建设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吸引游客了解历史,传承精神。辽宁盘锦市以红海滩、湿地等自然景观为吸引点,不断培育文旅新业态,打造全时全季全域旅游,提升旅游品质。

4. “南北大仓”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南北大仓”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在端牢“中国饭碗”的同时,努力为农业现代化开拓新空间,开辟新风景。黑龙江垦区将继续深挖绿色产能,探索更加科学的耕作模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辽宁盘锦市将继续加强湿地保护,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5. “南北大仓”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南北大仓”的成功经验在于: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绿水青山;发展特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6. “南北大仓”对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南北大仓”的成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思路。

结论

从昔日荒芜的“南大荒”和“北大荒”到如今的“中华粮仓”,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垦区展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他们不仅端牢了“中国饭碗”,更筑牢了生态屏障,并做足旅游特色,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未来,相信“南北大仓”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农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